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疫情防控方面投入了巨大资源。各行各业面对疫情暴发不同程度都受到影响,其中,食品行业受到的影响也很明显。一方面,近期因个别地方发生疫情,再次将食品安全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另一方面,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进一步蔓延,食品行业的应急保障以及今后的战略储备等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应当引起各方的广泛重视。
世界银行最新专项报告称,今年全球农业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因为粮食贸易仍然比总体贸易更具有弹性,三种最广泛消费的主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的全球产量处于或接近历史高位。然而,某些经济作物的价格受到了全球需求放缓的打压。报告指出,疫情暴发后食品安全问题更加重要。许多国家努力保持农业安全运行,市场上依然能够提供可以消费得起且有营养的食品。
然而,鉴于全球粮食供应的现状,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可能会损害进口国的粮食安全。对此,更多的国际组织呼吁采取集体行动,保持国家间的粮食贸易渠道畅通。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依然存在,随着疫情的持续、粮食生产受到的冲击也仍在持续。
世界银行的报告称,目前市场上由于买家数量有限,加上消费模式发生转变,因此食品生产商在易变质的食品方面也面临着巨大损失。尽管粮食不安全总体上不是由粮食短缺引起的,但化肥、种子等农业投入的供应中断或劳动力短缺可能会导致下一季的作物减产。报告认为,如果农民正在经历严重的饥饿,他们可能也会优先购买今天的粮食,而不是为明天播种,这将增加以后粮食短缺的风险。在一些受地区冲突影响的国家中,即使没有新冠肺炎疫情,其食品保障和分配也已经十分困难。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警告称,到今年年底,预计全球将有2.65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而危机前这个数字仅为1.35亿人。今年洪水、干旱、蝗灾等天灾所造成的多重危机使全球23个国家无法继续其粮食生产,全球共有8.2亿人为受疫情危机重创的贫困和弱势群体,他们长期缺乏粮食。此外,货币贬值(推高粮食进口成本)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降低进口粮食能力)也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加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