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因地制宜,释放出“地摊经济”的活力。“地摊经济”在两会期间成为很多代表与委员热议的焦点。
5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发布消息,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已明确要求,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6月2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考察烟台一处老旧小区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释放“地摊经济”,城市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释放“地摊经济”,是政府应对疫情常态化下消费疲软的一项重要举措。
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显示,4月份,社会消费品消费总额为28178亿元,同比下降7.5%;其中,餐饮收入2307亿元,同比下降31.1%;商品零售消费总额为25871亿元。
4月份,国内的疫情已全面松动,各地市场开放程度已经几近恢复至疫前水平。但是,在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刺激消费政策的情况下,依然未能阻挡消费总额的下降。
与消费总额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人的存款,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居民的存款大幅上升,存款余额从2019年末的82.1万亿增长至88.6万亿,增加了6.5万亿元,环比上升了7.9%。
消费总额下降,存款却正在上升,这意味着,疫情后时代的人们,“不敢花”了!
在餐饮业,今年的中高端餐饮发力疲软,取而代之的是“小吃小喝”迎来了高光时刻。
消费整体萎缩,这背后的主因,正是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之前的“超前”消费观与“月光”消费观正在发生改变。
居民“不敢花”了,投资者也更加谨慎了,今年,整体“很难”。
在动辄上亿元的消费券流水般发放出去依然不见明显成效的情况下,从消费心理层面刺激消费宣告以“不太成功”告终。
如今释放地摊经济,则是从经济形式的转变上刺激消费,鼓励创业。
在政策利好下,曾经被压制的地摊经济正在被激活。
5月28日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点名表扬成都:“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解决了10万人就业。”
这得益于成都市的前瞻眼光。早在3月15日,成都市城管委就发布新规:“允许临时占道,允许店铺临时越门,允许商贩流动贩卖,允许商场占道促销”;“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先行一步”的成都,利用“地摊”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其中,餐饮业的复工率达到了98%,也激活了夜间消费。
5月27日,陕西省政府发布《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市场消费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影响若干措施的通知》,全面开放地摊经营。其中,西安市计划在今年设置100处蔬菜早市、100处夜市烧烤集中经营区与100处食品摊位。
近日,全国各地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对释放地摊经济发出新解读。
浙江永嘉的龙桥夜市120多家商户,有的商户一天收入达到3万元;开在成都高新区的川菜馆,3月份面临倒闭,如今通过门口的“大排档”盘活店面;郑州的健康路夜市开启了“夜宴、夜饮、夜购、夜游”一条龙服务,几乎每天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市民在此驻足消费……
小创业者找到了新的创业方向,小餐饮店有新的营收门路,而消费者又重新找回“敢花”的感觉。
相对于餐厅的“三高”特性,地摊有着“准入门槛低,经营成本低,消费价格低”的“三低”特性,地摊的经营模式灵活多变,适合小本投资,也迎合当下的理性谨慎的消费需求。就目前反馈来看,地摊重现江湖,小商贩与消费者一起拍手叫好。
在人们的传统消费观中,地摊是“低层消费”的主场,是对主流消费的补充。
然而,当夜市里的“网红”层出不穷,摇身一变有了年轻时尚的意味;当地摊的售卖元素更加丰富,成为都市人“淘”玩的场所,人们对于地摊的认知正在发生改变。如今,对于地摊经济的政策性释放,还将继续提升地摊经济的地位。
那么,随着地摊经济地位的提升,地摊经济不应只是应对疫情的阶段性政策,而是以另一种主流消费形式的“身份”,融入到人们的市井生活,融入至城市的长期规划之中。当然,这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摸索。
1、变堵为疏,管理部门扭转观念
城市,是“城”与“市”的结合体。曾经,城市规划中“一刀切”式的斩断地摊的去路,其实是牺牲了一部分的市场利益。
地摊、流动商贩,就相当于城市的“毛细血管”,分散、流动、不易规范管理的特性造成了血管堵塞的现象。
如今,借地摊恢复市井气息,一大波地摊大军正在赶来的路上,拥堵现象或将重新上演。此时,公共管理部门却不能再以以往的管理经验应对,而是需要扭转观念,加入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疏导理念,正面引导地摊经济褪去传统的“脏、乱、差、堵”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期待更多的柔性高效的执法手段,也期待更多规范的政策、法规出台。
2、适度,占道经营与经营时间都有度
在尝到摆摊的“甜头”之后,一些地方的商贩呼吁“延长营业时间”。如果对于商业夜市,在不扰民的前提条件下,延长营业时间也无不可。但是,如果是开设于居民区的大排档、夜市,却需要把握正确的“度”。
如今,很多地方已经开放“占道经营”的政策,很多街边餐厅开始在自家门口的空地摆起了“大排档”,这对于餐厅来说,也是一大利好消息。但是,如果将占道变成了“堵道”,将热闹演变成了“扰民”,这样的生意也注定做不长久。
这个“度”不仅要依靠于管理部门的约束与管控,更要靠餐厅、摊贩的自觉,否则,失了“民意”的经济释放,最终也将因“民意”失去意义。
3、没有地摊经济,这群消费者也不会走进商场
地摊经济的全面激活,让小创业者曾经“无处安放”的躁动灵魂得到了妥善安置,却刺痛了另一部分商户的神经。
“本就稀少的客流也被引流到了地摊上,今年的商场商户太难”;“地摊让我们付着高房租的饭店怎么活?”“考虑底层消费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却伤害了我们”……面对愈发红火的地摊生意,这些或在商场,或在街边的餐厅老板们有着不小的“意见”。
地摊真的严重影响到了店面生意吗?其实并没有!
按照消费人群分布来讲,地摊与商场店面的消费人群并未有太多的重合。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逛地摊与逛商场的诉求大相径庭,即便不逛地摊,这部分消费人群也不会因此走进商场。地摊经济与其他经济形式本就可以长期并存,在经济发展中并驾齐驱。
4、地摊经济 发展,“现代地摊”更多元、更时尚
郑州的汝河路夜市成了网红打卡地;西安的摔碗茶成为全国各地小吃街上的“引流神器”……地摊经济在近两年加入了更多创新元素。
地摊不只是煎饼馃子、烧烤、凉皮等传统品类的主场,同时欢迎更多创新元素的入驻。在餐饮领域,新式茶饮、日式关东煮、寿司包饭、网红水果捞等适合零售外带的“新”品类,都鼓励走进地摊,为地摊经济带来新活力,同时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地摊经济的“解绑”为城市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也因此迎来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地摊经济是否会“一放就乱”;地摊商品的食安、质量谁来保障;地摊的“烟火”居民又是否真的欢迎……有质疑的声音很正常,也说明地摊经济的发展措施确实在城市建设中还不完善。
但是,从“保就业、促消费、稳市场”的作用来看,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执行起来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释放地摊经济这件事情上,我们要允许试错,也必将经历一定的试错期。成果,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