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货架上隔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波新品。不管是在社交媒体,还是电视上,它们广告片里都是些20出头的年轻人。这是一个具有消费潜力的市场。可快消品行业的新品存活率非常低,而大多数公司食品技术研发总监都不是90后,他们可能不太懂年轻人。
近日,食品与饮料创新论坛FBIF在嘉宾演讲中,穿插了一次“新生代”饮料比赛。比赛承办方之一赫玛实验室CEO张彬在比赛开始前介绍,这是饮料行业的一次机会。如果大公司不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那让他们自己来做一款饮料。
准备近半年时间,大会主办方Simba和赫玛实验室从280个作品选出来18个进入决赛。可以看到,大家的定位人群集中于上班族,90后学生,女性,以及亚健康。90后是饮料商们想要争取的对象;女性则被认为是典型的饮料消费人群,也因此颜值成了饮料的重要要素;亚健康反映的是对饮料的功能需求。
有趣的是,从比例来看,以上班族为消费群的产品占了第一。
“我个人也算是90后,是一位企业研发人员。但是跟95后的想法还是有差距,我在学生期间从来没感觉社会上的人有多疲劳,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很多产品的定位是说大家压力很大。想问你们怎样想的,真的是从学生角度感觉进入社会的人是十分需要缓解压力吗?”今年食品与饮料创新论坛FBIF的展示环节结束后,现场一位从业的年轻人忍不住发问。
看起来年轻人也对自己有误解。但这很容易理解。学生前期市场调查大多是去学校周围找上二三十个人随机问一问。这些答案很可能沾着年轻人的焦虑。他们着急为自己的未来操心。再加上,参加比赛的同学不少已经念到大四、研三,面临着毕业就业。
光是想想每天像今天参加比赛这样,上班前化妆、穿正装就得折腾半天。然后为了不迟到,还要挤地铁、甚至不吃早饭。“我一想到这样的生活我感觉人生无望”。想成为上班族醒来第一杯水的“唤醒”团队,他们组长的解释让现场的上班族们笑出了声。
当然,也有一小撮年轻人想着讨好自己。
黑胡椒、生胶、柠檬饮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三学生孙旭春团队带来的饮料校花“姜一柠”由这三种原料组成。听到这个介绍时,现场不少人直呼“黑暗饮料”。
虽然孙旭春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和其他作品比起来,我们饮料工艺可能是最简单的。”但是他们团队可能是最契合这次比赛目标的。孙旭春一台上就卖力到破音地喊着,“如果你们问我为什么要强调刺激,那我要告诉你们,我们90后追求的就是刺激。”
作为最后几个出场的团队之一,她还顺势调侃了上面不少团队暗含着的危机感,“虽然90后的我们步入中年危机,但是喝了‘姜一柠’,仍是活力的好青年。”
不管他们是否向往社会,比赛结束后,这群年轻人马上就会面临一个真实的中国商业世界。现场不少小型食品饮料公司的市场负责人都在问主办方直接要学生的联系方式。他们想要绕过主办方拿到饮料配方和工艺。
事实上,现场就有评委看上了南昌大学团队设计的预调酒“红酥”。她直接问学生,“你最终产品的蛋白含量和酒精度各是多少,就是指标?”如果不是赫玛实验室CEO张彬及时站出来说明,学生代表几乎就要将工艺方案全盘托出。
作品演示前,这些学生都和主办方上海辛巴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赫玛实验室签过三方保密协议。PPT展示中也不被允许出现完整工艺和配方。
除了保密协议之外,进入决赛的学生还和主办方们签了另外一份合同——如果有厂商通过主办方平台想要量产学生们的产品,学生们需要和主办方分成。比起几千块的奖金和证书,这也是更吸引学生的地方。
赛后,赫玛实验室CEO张彬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很长时间里,食品行业内都觉得学生的创意就该白给。这次我们也是想做个尝试,看怎么把学生的创业直接商业化。”但他并没有透露三方如何分成。
而在比赛中拿下二等奖的孙旭春表示,以往我们都是给导师做项目,老师创意主导。这次比赛是我们主导创意。它能够有平台卖出就很好。
这个愿望并非没有机会实现,毕竟,在评选现场的评委里,有来自统一、味全等国内知名饮料公司的业内人士们。虽然他们在现场没有谈及商业化的问题,但这些年轻人的想法,多多少少会让他们有所触动。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