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茶叶,村民们就不用担心返贫,茶叶就是我们瑶族村的黄金叶。”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祝雪兰23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祝雪兰所在的山坪村是一个地处山区的偏远瑶族村,当天记者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参访团沿蜿蜒山路驱车一个多小时才到达村落。
图为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祝雪兰接受记者采访。 杨陈 摄
因为此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15年山坪村曾被评为贫困村。为了改变村里贫困落后的旧貌,祝雪兰将商机锁定在名声日隆的六堡茶上。“村子里一直有种植六堡茶的传统,只是以前都是各家散种,不成规模。”于是,祝雪兰带领乡亲们改造了300亩低产茶园,进而又扩种了300多亩。面对山坪村各家各户制茶手法不一,茶叶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祝雪兰还把自家祖辈相传的六堡茶制作工艺无偿教给民众。
由于管理得当,山坪村的六堡茶凭借高海拔种植的优势,质量得到提升,产量也不断提高。为打开销路,祝雪兰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内“联”村民种植和加工茶叶,外“拉”客商上门收购。在她的带动下,六堡茶成为了山坪村瑶族同胞的经济收入新来源,并帮助当地摘掉了贫困帽。
“目前村民年人均收入已经从以前的5000多元提升至9000多元。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大家都纷纷留在村里种茶、制茶。因为茶的品质好,销路根本不用愁,每年收茶季节,采购商的小车将我家门口的院子、道路都停满了。”采访过程中,祝雪兰还不时接到采购商的订货电话,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图为国家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韦洁群(左)与女儿石濡菲正在为刚采摘的茶叶杀青。 杨陈 摄
如今走在山坪村,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从山下延伸至村里,村子里已然没有了黄土泥木房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的三层小洋楼。
“下一步我们打算将六堡茶文化与瑶族文化结合起来,挖掘村里潜在的旅游资源,展现山坪村的农村新面貌、瑶寨新形象。”祝雪兰称。
山坪村只是六堡镇发展茶产业的一个缩影。六堡镇镇长林柱雄介绍,该镇在深山中种植六堡茶已有1500年的历史。在清嘉庆年间,六堡茶就以“红、浓、陈、醇”及其独特的槟榔香味而入选中国二十四个名茶,远销东南亚各国及粤港澳地区,是著名的“侨销茶”。
目前苍梧县六堡茶种植总面积近8万亩,其中苍松六堡茶园获欧盟认证,从源头保证了苍梧六堡茶的品质。2019年该县茶叶产量约3000吨,直接产值约4.8亿元人民币。
“每天几杯六堡茶,是六堡镇居民世代传承下来的习惯。茶文化已融入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林柱雄称,当地至今仍保留着新人婚嫁,以六堡茶和盐为嫁妆的习俗,寓意山盟海誓。
家在六堡镇产茶核心区塘坪村的韦洁群与丈夫也是因茶结缘。二人均是爱茶之人,于2004年在村里办起了茶厂,并坚持用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制作六堡茶。所制作出来的产品由于质量上乘,经常被抢购一空。
“制茶最重要的是认真,用心。”炎炎夏日,今年62岁的韦洁群仍坚持守在锅炉旁边杀青,闷炒、抖炒,动作由慢变快,几次重复之后已是大汗淋漓。
图为六堡镇茶山 杨陈 摄
制茶,这套看似简单而反复的工序,韦洁群自18岁起钻研至今,已将杀青、揉捻、沤堆、发酵、烘焙、略置、加压、陈化等每一个环节都熟记于心,她也获评为国家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考虑到现代制茶工艺对传统制茶手艺的冲击,近年来爱茶的韦洁群始终将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制茶工艺视为己任。2006年,“80”后的小女儿石濡菲也在韦洁群的影响下,决定接过母亲“衣钵”,将传统工艺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并于2014年荣获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正所谓“上阵母女兵”,近年来,韦洁群与女儿每年都举办多期古法制茶培训班,将祖传的古法心得和改良技术编制成规范的操作手册传授给学员,实施六堡农家茶标准化培训。如今已有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堡茶爱好者前来取经求教。
“制茶需要慢工出细活,女性的心思更细腻,因此在六堡镇掌握制茶技艺的多以女性为主。”韦洁群告诉记者,如今小外孙女也在石濡菲的带领下,开始学习茶礼,希望未来她也能爱上六堡茶,将这门老祖宗的传统制茶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