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产品标签应注明各种植物油比例
长期以来,食用调和油配方不公开、配比不透明是消费者购物选择时的一大痛点,而这一情形在最近已经发生改变。日前,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2716-2018)》,正式实施日期为今年12月21日,新标准最大的特点是要求“食用植物调和油的标签标识应注明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业内人士表示,长期以来,我国食用植物调和油市场因缺少国家标准导致市场乱象丛生,消费者难辨优劣,新国标出台后,这一情况有望改变。
调和油“秘方”受诟病
作为食用油消耗大国,我国油脂市场上不仅有玉米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人们喜爱的大宗食用油,为满足消费者营养和风味的需要,食用油市场上还有销量很大的食用调和油。
所谓调和油,即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品油按照营养和风味,按一定比例调配制成,但是具体比例一直以来是各家粮油企业的“秘方”。因此,调和油产品中的营养成分、配方比例无从知晓,调和油“公开配方”的呼声日渐高涨。
业内人士表示,市面上许多食用调和油比例成迷,价格却是普通食用油的几倍。以某橄榄调和油为例,橄榄油被消费者认为是绿色健康的,因此卖得也很贵。一些厂家为此就在食用油中添加橄榄油,摇身一变成为“橄榄调和油”,寻求更好的销量。但实际上,许多调和油中添加的橄榄油并不多,有的干脆不公布配比,只拿橄榄油做一个噱头。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食用调和油配方乱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成分比例不一样,例如企业宣传纯花生油,但使用花生油的成分是不纯的,从而赚取更多利润;另一方面,关于等级的问题,比如产品明明只有二级,却标成一级或者特级等,亟待新标准的出台。
新规12月21日起实施
近日,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标准解读材料,其中明确了有关调和油命名和标识,要求标明食用调和油的原料比例,食用调和油因长期缺少国家标准,导致消费者难辨优劣的情况有望改变。
据了解,新国标GB2716是“四标合一”,将原来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和《食用植物调和油》并在一起,对《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和《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的整合修订。与原标准相比,主要变化是完善了术语和定义、删除了煎炸过程中植物油的羰基价指标、修改了酸价和溶剂残留指标、增加了对食用植物调和油命名和标识的要求等。
值得注意的是,为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规范市场,本次修订增加了“食用植物调和油产品”应以“食用植物调和油”命名和“食用植物调和油的标签标识应注明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的要求,并鼓励在食用植物调和油标签标识中注明产品中大于2%脂肪酸组成的名称和含量(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在符合GB7718及相关规定要求的前提下,生产者可在配料表中或配料表的临近部位使用不小于配料标示的字号,选择多种标示方式,标注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表示,“植物油新国标的出台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将极大地规范我国食用植物油尤其是调和油市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据了解,2004年底,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牵头组织研讨食用调和油标准制定方案,但此后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标准未能出台。2013年底,原国家卫计委颁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征求意见稿),提出调和油产品的标签应当注明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不过该标准也未出台。
“调和油国标难产的主要原因在于后期检测难。目前,通常只能检测出含量超过2%的油品,并且无法检测出该种油的含量具体为多少。”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执行会长、武汉轻工业大学何东平教授表示,规范调和油的名称和标明成分比例只是第一阶段,新国标中暂没有涉及到检测技术方面。“企业首先要有自我约束,要规范从原料采购到加工销售等环节,对产品进行留样检测。相信随着技术进步,国家将很快出台有关检测手段的标准。”何东平说。
行业集中度更高
关于此次食用调和油新规出台的影响说法不一,不少人认为,新规出台或会引发食用调和油新一轮的涨价;也有人认为涨价可能性不大。
朱丹蓬表示,食用调和油配方制度的改变,是适应整个食品安全的要求以及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这也表明中国在整个配方制度上的进步。“消费端食用油出现涨价应该是不大可能,因为近两年整个食用油销量是在下滑的,所以该制度不一定会引起价格上的变化。但会引起这个行业的新一轮洗牌,一些不合格的或以前‘挂羊头卖狗肉’等类型的小企业会被市场清理掉。”朱丹蓬说。
针对此次新国标出台要求明示各种食用植物油比例,多家食用调和油厂家回应称“标签将按照新规执行”。中储粮油脂营销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非常赞成新国标的出台,这对我国整个小包装油市场都将是一次洗牌,能促进企业提升生产、品控、质量追溯和研发等方面的能力,也将会搭建一个更公平的竞争平台,保护真正诚信经营的企业,规避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新规出台,品牌集中度将越来越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也会越来越清晰,不规范、低质量、配比不合理的小品牌、小企业将受到冲击。
(本报记者 辛明 综合整理)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