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人们普遍认为,食品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只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不规范或违规的行为,却忽视了源头引发的食安风险。所谓源头,即食物种植过程中因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农产品质量下降。对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食安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监管加以约束,但是由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的食安问题,却因其主要影响在动植物生长的环节,后续很难治理。因此,维护生态环境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在1月5日举行的“见证中国食业发展40年高峰论坛暨中国食品报创刊35年纪念大会”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孙保平分享了他在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方面的思考。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孙保平表示,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土地没有多少化肥、农药,产量也不高,人们不担心食品有问题。随着人们需要更多的粮食,不合理的干预、滥用造成了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从长远来看会影响食品安全和食物供给。在中国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对土壤环境、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不加以重视,对食品源头的生产安全不采取有力措施,必然会影响到我们和子孙后代。
孙保平说,目前人工合成的物质已经影响到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比如,曾有媒体报道科学家在鱼的体内检测出了“微塑料”,一度登上社交平台热搜的“扇贝出逃”事件。他说,很多品种,包括植物种、生物种都在逐渐消失,而培养好品种、生产好产品,都需要好环境的支持。
关于监管,孙保平坦陈还存在很大短板。目前,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范围主要在过程上,但如果食品原材料生长在污染过的土壤中,被污染后的水源灌溉,或大气环境也是污染的,原料作物在成熟后,由其加工生产的食品也不能说是安全的。因此,孙保平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扩大监管范围。虽然难度很大、问题很多,但许多事情不能完全交给市场去平衡,还是要靠政府牵头引导农民科学生产、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引导食品生产者安全生产、保证市场的平稳运行,引导消费者购买高品质食品,为买卖双方建立信任通道。他表示,对于农村的综合整治可以有效缓解食品源头污染,提升农民素质也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市场环境,避免假劣食品在农村的盛行。
同时,孙保平认为,随着三农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未来10—15年内,中国会快速补齐短板,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目前,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粮食产量严重下降已成共识,认识到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对于全民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中国的未来一定是绿水青山,中国人民吃的一定是安全食品。
(韩松妍)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