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1日,是中国首倡、并经联合国批准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中国是全球茶叶第一大生产国,茶叶种植面积占全球60%、产量占45%。但是,中国的茶叶出口量还不足全球贸易量的五分之一。笔者还记得一位领导讲过的出访轶事,几年前在纽约街头不期而遇一家茶叶店,欣然进入想看看中国茶的包装卖相,不料整个店里有斯里兰卡茶、印度茶、欧洲茶,就是没有中国茶。当然,近年中国茶的国际品牌和营销已经越做越好,但是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尴尬,同样是不少优势特色农产品遇到的,出口没品牌、没形象、没渠道,迫切需要提档升级,转变发展方式。
说到农产品出口,大家可能首先对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格局感兴趣。总的来说,有6个国家占据了世界农产品进口和出口的“第一军团”。其中,前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分别是美国、荷兰、德国、巴西和中国,占总出口的30%;前五大进口国分别是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荷兰,占总进口的40%。有趣的是,除了巴西和日本分别是出口和进口为主导以外,其他国家都既是主要出口国又是主要进口国。这充分说明,大进大出是当今全球农业大国强国的基本特征。但细细观察,美国、德国进口大于出口,逆差仅在200亿美元左右;荷兰出口大于进口,顺差达到350亿美元;只有中国的逆差高达近1000亿美元,实际上是有大进没大出,出口竞争力还不够强。
中国农产品出口有几个“扛把子”品种,它们是水产品、蔬菜、水果,出口金额分别占农产品总出口额的25%、15%、10%左右,曾经是中国农产品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之所以能够长期出口这些产品,是由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决定的。中国人多地少,很难在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上具备国际竞争力,相比而言,水产品、蔬菜、水果生产具有更突出的劳动密集型特征,而且中国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技术领先、优势明显,约40%的水产品出口采用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果蔬加工制品、预包装食品等的出口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快消品网了解到,尽管中国农产品出口总体保持稳定,但2019年以来已经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几大优势产品都面临挑战。水产品出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为严重,先后经历国内疫情停工停产、国际疫情需求萎缩、冷链疫情封锁原料等三波冲击,2020年的多数月份出口降幅超10%。蔬菜出口处于徘徊状态,近5年年均增长率仅为3%左右,疫情后呈下降态势。水果2018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虽然受益于疫情下居家消费需求旺盛,出口实现逆势增长,但也很难恢复顺差。
在中国农产品出口爬坡过坎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外部原因。从微观主体看,中国有2万多家农产品出口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产品附加值低、缺少自主品牌、不懂国际营销等情况普遍存在,很多企业找不到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从宏观政策看,国内在促进农产品出口方面,支持手段分散,支持力度不足;而发达国家已经普遍构建起系统的支持政策体系,美国年度农产品出口促进预算2.55亿美元,另外还有65亿美元的出口信贷担保额度,欧盟2020年农产品出口支持计划约2亿欧元,日本制定《农林水产品及食品出口促进法》。从竞争环境看,与中国农产品出口产业处于类似发展水平的东南亚等,要与我国在相同目标市场上分一杯羹,东南亚国家与美欧日等主要市场之间有许多优惠贸易安排,拥有比中国更好的市场准入条件。
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发力,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提高市场主体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从根子上做文章。通过调研,笔者认为有四个方面短板需要加强:一是国际认证认可。需对标目标市场的认证要求,建立相应的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获得“通关宝典”。二是国际标准。需在生产、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等方面实现标准化,提升全产业链的质量水平。三是国际品牌。需以出口为导向,加强自主品牌设计和国际营销,更好挖掘产品文化价值,扩大影响力。四是国际价值链。需优化产品结构,升级技术装备,创新出口模式,完善配套设施,延伸产业内涵。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要强化出口公共服务,当好政策的解读者、信息的传递员、平台的搭建方。
值得欣喜的是,2021年5月,农业农村部认定的首批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已经出炉,115家国贸基地获得正式认定,另有23家后备基地纳入管理体系。这是在全国层面首次由农业专业部门认定的贸易基地,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和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复合载体。所认定的基地,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涵盖了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类,相当一部分基地是占据本行业出口主导地位的头部企业。基地认定后,将围绕扩大农产品出口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总体目标进行建设,成为本地区、本行业农业国际贸易的标杆,示范引领更多市场主体有效开拓国际市场,探索中国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路径。
在刚刚过去的第二个“国际茶日”上,“茶和世界 共品共享”的主题再次唱响在西子湖畔、钱塘江边。随着中国农业贸易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相信会有更多的佳茗、更多的中国农产品,以自信形象走出国门,与世界人民共品共享。
TAG标签: 茶叶